底部版权

© 2018 重庆校贝贝服饰有限公司 页面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0867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教育部: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家长们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摘要】: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452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工作。

 

一、制定政策文件,对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和教育部在一系列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预防抑郁症教育的文件中,都对青少年精神健康、抑郁症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将抑郁症定义为精神疾病。

2019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教育厅(委、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广播电视局、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妇联、关工委12部门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组织辖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将防治抑郁症作为试点特色项目,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二、多渠道推进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

 

(一)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部署。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教育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卫生计生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卫生健康、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健康促进与精神障碍发现、转介、诊断治疗等工作中建立协作机制;与民政、宣传、文明办、广电、网信、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加强协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开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一是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

 

二是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抑郁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摄制作专业权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郁防治科普宣传片,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

 

三是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

 

四是在公共场所设立或播放抑郁症公益宣传广告,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传资料。五是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的分布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等。

 

(三)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精神专科医院结合各类主题日、传统节日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抑郁症筛查。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1年10月15日

 

 

 

此次教育部公开答复,表示将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那么,能够引起教育部重视的青少年抑郁症有多恐怖?

 

 

抑郁症已成青少年群体常见疾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主任曹莉萍说:“我们对某校123名初中生的访谈评估结果显示,25%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

 

 

123名同学,其中25%都符合抑郁症的特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123名同学中,有31名同学符合抑郁症的特征。

 

今年10月11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人民日报发布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有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的低谷。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也就是说每四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这个比例高的出人意料。

 

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青少年抑郁,许多家长却很费解。

 

“小孩子比较娇气”

“孩子吃穿不愁,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太多了,怎么会抑郁?”

“孩子说肚子疼、头痛都是逃避上学的借口。我为了孩子上学付出那么多,他们怎么就不理解?”

 

青少年的抑郁并没有引起有些家长的重视,部分家长甚至将孩子的抑郁视为“装病”“矫情”。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觉得我们家孩子并没有什么严重的抑郁症,只是情绪有时不太好,他自己不努力,习惯也不好,那就只能我们家长督促了......

 

家长把孩子口中的抑郁看作“逃避学习压力”的借口,认为孩子抗压能力不强,需要更严酷的考验。

 

然而无数的悲剧和事实已经证明,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真的是一种疾病。

 

 

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容易患上抑郁症

 

-零容忍的家庭。

很多家长对外都是和和气气的美好形象,对外助人为乐,亲朋好友都会给他们正面评价。

 

然而对内却零容忍。孩子只要一犯错,就会被严厉批评教训。有时做错一些小事,比如忘扔垃圾、早上起床晚了等。

 

这些家长嘴里总是念叨着“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什么东西都找不到!你有什么用?”

“什么事都不会!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

 

 

网友留言:

只要我违背了妈妈的意愿,就像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导致我害怕犯错,甚至变得不允许自己犯错

每当妈妈训斥我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慌乱,束手无措,心跳加速,甚至有种强烈的窒息感。我害怕别人对我大声说话,害怕吵架。

 

其实这都是家长“绝对地位”的思想在作怪:“你是我生的,我说的一切你都必须得听着”“不骂不成材,我这都是为你好”,这些不正确的教导方式都会使孩子向抑郁靠拢。

青少年抑郁症表现有哪些?

 

当孩子有以下表现时,

家长一定要注意!

 

情绪反常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心灰意懒,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的患者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无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变得越来内向、偏执、不愿见人,有时又烦躁不安、乱发脾气、容易冲动。

 

不良暗示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里发生的,当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接触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时反应激烈,比如学校、班级、试卷,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当离开这些环境时就会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是患者有意识的不良猜测,比如,总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好,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等。

 

失去兴趣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睡眠不足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通常会睡眠不足,有厌食表现,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反抗父母

有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抑郁。当年龄稍大以后,敢于和父母“对抗”,处处和父母对立。轻者就是懒于起床、吃饭,不收拾房间,不和父母说话;严重的患者则会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有自杀行为。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陷入抑郁?

家长要多鼓励,多和孩子交流,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苦闷。

 

同时家长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门心思抓孩子的学习,要适当增加文体活动,帮助学会自我放松,使生活丰富、充实。

 

写在最后

 

这次教育部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希望真的能起到作用,减少青少年抑郁,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

 

也希望家长们也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注意孩子的变化,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