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 2018 重庆校贝贝服饰有限公司 页面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0867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15岁女孩当街“殴打”母亲,被全网怒骂,结局反转,背后到底谁对谁错?

【摘要】:

 

这几天全网刷屏的一个视频,看完令人愤怒又心痛。

 

江苏常州,一位女孩情绪失控,当街殴打母亲。

 

01

 

15岁女孩当街“殴打”母亲惹众怒

 

女孩崩溃的叫喊着,而母亲一动不动。看了相关报道,了解到女孩打妈妈的起因:

 

据目击者和店员称,起因是女孩的手机坏了,妈妈原本答应给她买一个新的。

 

女孩自己打工攒了4000元,妈妈出2000元,去买女孩喜欢的一款手机。

 

到手机店后,打了一个电话给舅舅,舅舅说坏的修下也可以用。

 

妈妈突然就反悔了,不愿意再给女孩买手机。

 

听到这个消息的女孩,可想而知是多么委屈和愤怒,明明说好的,怎么可以说变卦就变卦呢?便和妈妈吵了起来。

 

母亲坚决不买,女儿坚持要买。

 

正好是处于闹市区,两个人的争吵很快引来了路人的围观。围观人群纷纷拿出手机进行直播:“快看啊,妈妈不给女儿买手机,女儿和妈妈干起来啦,现在的小孩子好恐怖哦。”

 

女儿看到这么多人,催着妈妈赶紧走。

 

但母亲为了逼女儿就范,本来推着电动车要走的她,突然停了下来,让别人对着自己的女儿想要买高价手机的行为指指点点。

 

甚至想要在众人逼迫的情况下,让女儿把挣来的4000元也给她。

 

原本内心就极度委屈的女儿,面对众多的指责和打击,顿时情绪失控。

 

此时的她,并没有买手机的诉求,而是希望母亲带着她赶紧离开这里,停止别人对她的羞辱,她很怕别人对她的指责。

 

可是,她的母亲坐在电动车上一动不动,任凭别人说她,所以有了视频中我们看到的那一幕。

 

02

 

暴力的背后究竟谁对谁错

 

这条新闻之所以上热搜,是因为有“妈妈不给女儿买手机,当街殴打母亲”的标签。

 

这样的词条,正好符合了很多父母不想让孩子玩手机,买手机的现状,也暗示了现在孩子不听话,无法无天不理解父母的理论。

 

所以,这件事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管这对母女家庭条件如何,也不管这个妈妈是不是出尔反尔,15岁的女孩殴打母亲,都是不对的。

 

但,错也不是全部在她身上。

 

 

女孩哭喊着说出的,并不是“你必须给我买手机”,始终都是“走不走”。

 

沉默不语的妈妈,也不是坚决不给孩子买手机(如果她不想买,应该骑上电动车快点走,警察来了也坚持不买),

 

但她坚持留在围观现场,供众人拍摄母女战争,故意激怒女儿,让众人谴责女儿,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女孩崩溃的根本,不是妈妈没有给她买手机,而是这么多人围观她,让她置于被点评、被谴责、被羞辱的中央。

 

答应女儿的事情,最后出尔反尔,又想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道德绑架来逼女儿就范。

 

在这种压力下,女孩愤怒和委屈全部爆发,最终失去理智,宣泄在母亲身上。

 

这是一场家庭教育的悲剧。

母亲不应该失信于孩子,不应该抛却孩子的自尊来达成所谓的教育目的,而女儿无论有多大的委屈,亦不可殴打自己的母亲。

 

 

03

 

被父母冷漠对待的孩子会怎样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话: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就当众出他的丑,当着外人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此话不假。

 

还记得那个在教学楼前被母亲掌掴的少年吗,他之所以跳楼,是因为母亲的那几巴掌,将他脆弱的自尊碾碎在同学和老师们的面前。

 

那个被逼着在街头当众跪下的孩子,他的自尊也随着下跪那一刻碎在地上,今后这一生,也许都会有阴影。

 

当父母对于孩子的自尊需求无动于衷的时候,无疑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可怕的讯息:我的感受,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

 

而这样的讯息,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孩子歇斯底里、情绪失控;要么从此关闭心扉,对父母越来越冷漠。

 

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应该建立的是正向的连接,可太多的情况是,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中间隔着的,是绝望的沉默。


 

 -  写在最后 - 

 

对于这个事件,有的人认为错在女儿,还有的人认为错在母亲,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两种观点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在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亲密关系中,一定要分出个对错或许并不是双方的本意。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看见孩子的感受,诚实地说出真相,在有限的条件下,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做到最好,让孩子得到始终如一的信赖。

 

我们建议父母多平等地跟孩子进行对话,能去理解孩子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和情绪。小学生都有自尊的需要,何况是一个15岁的孩子,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THE END —